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PKUAANE

活动回顾:让科学之光照亮抗疫之路

截至目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经蔓延到全球超过210个国家或地区,累计国外报告确诊病例超过428万,累计死亡超过29万人。COVID-19大流行已对全球造成了重大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同时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为帮助大部分仍处于居家隔离的校友深入了解新冠病毒及疫情发展趋势,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邀请96级校友张震博士于5月9日晚作了题为《新冠病毒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的线上科普讲座。共有超过150名北大校友及亲友在线上观看了本次讲座。活动结束后的问卷反馈显示,有近八成听众为这次活动打出了五星好评。


错过了活动的朋友们也不用担心,以下我们将以图文总结深度回顾本次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的内容共包括“新冠的分析模型如何为政府提供公共决策的依据”、“新冠病毒从何而来”以及“新冠疫情的药物及疫苗开发”三个部分,以及校友互动讨论环节。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张震博士首先为大家深度解析了英国流行病学家弗格森(Ferguson)博士及其团队发表的针对新冠疫情的分析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不存在任何人为干预的假设下,新冠疫情或将最终导致英国和美国分别高达51万和220万的人口死亡。随着学校尤其是高校校园的关闭、居民的居家隔离及社交距离政策的实行,重症病人所需的ICU病床数将会大大降低,但仍远超医院现有的医疗资源。在采取极严格的社交距离措施遏制疫情后,如迅速放开社交距离恐将引发第二波感染高峰;而“间歇性的复工模型”则或许可以在避免大规模暴发的同时将当地日常活动维持在中等水平。鉴于感染人群多集中在中老年,让年轻员工们率先复工也因此被纳入到积极的讨论之中。


(图片来源:Ferguson, N. M., et al. 2020)

接下来,张震博士详细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进化历程。SARS-CoV-2所属的冠状病毒是一大类RNA病毒,直径达到125nm, 通过其30kb的基因组编码包括刺突蛋白(负责和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在内的多种病毒生存所需的蛋白。自21世纪初以来,三种冠状病毒已越过物种壁垒,导致人类致命的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MERS-CoV)和2019年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冠状病毒(SARS-CoV-2)。进化生物学的研究表明,SARS-CoV-2有可能在八个世纪前就与导致SARS的SARS-CoV分离开来并独立进化。由于在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冠状病毒分别与SARS-CoV-2的刺突蛋白和其他蛋白之间序列最接近,因此科学家们推测SARS-CoV-2有可能由蝙蝠和穿山甲的冠状病毒重组融合而成:据估算,这一事件发生在40-70年前,最终在2019年传播到人类中间引起严重的大流行。 


(图片来源:Cyranoski D. 2020)


最后,张震博士重点介绍了大家最关心的新冠药物及疫苗开发。这些潜在的药物包括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中和抗体和免疫调节剂等。由于新的小分子药物研发通常需要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漫长周期,目前用于治疗或临床试验的都是旧药新用。其中就包括“神药”瑞德西韦,它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基于瑞德西韦临床试验中美得出相反结论,张震博士认为,美国和中国分别进行的这两项临床试验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根据不同的国情做出不同的结论用于指导临床而已。具体而言,该药物对死亡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可以降低31%的接受治疗时间(瑞德西韦将症状持续的中位时间从15天缩短到11天)。这可以大大缓解目前美国医院超负荷状态;而由于中国已基本控制疫情,因此受益不大。对于“人类最后的希望”——新冠疫苗开发,传统的减毒或灭活病毒、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mRNA和DNA介导)等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已有多款疫苗产品进入到一期甚至二期临床试验,未来将很有希望在秋冬季来临之前成功面世。虽然张震博士也强调在正式的产品问世之前谁都不敢保证疫苗的有效性,但他通过分析历史上两种不同的冠状病毒感染者(包括SARS病人)都能产生长达数年的保护性抗体,对疫苗的有效性表示乐观。

本次活动由11级校友汪汇泽主持。在校友问答环节中,张震博士也解答了观众们的众多问题,比如不同疫苗开发策略的优缺点比较,抗体依赖增强感染效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对疫苗的潜在影响,如何科学地复工等。张震博士也温馨提示校友们:虽然当下处于社交隔离状态,但尤其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尽可能制定日常计划,保持规律的生活和平和的心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关心和帮助身边的朋友,共同度过难关。



(图片来源:healthboxcic.com)


主讲嘉宾简介:

张震博士是北大化学系96级校友,在贝勒医学院获得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医学院/Dana Farber癌症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随后进入工业界,现任生物技术公司Moderna资深科学家,从事蛋白质工程、抗体开发、创新药早期发现等研究工作。


校友们在讲座后也积极分享了活动反馈:


05级校友吴遥:对我来说,校友会组织的这场讲座既是深入浅出的科普,又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因为工作的关系,其实从一月底国内爆发疫情开始就一直在关注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努力猜测并期待疫情结束一切恢复正常的那一天。然而形势变化快,信息鱼龙混杂,阴谋论此起彼伏,非专业人士不容易获得可靠而有效的知识。张震师兄从事新冠疫苗研发的工作,擅长交流为人热心,他来为校友以及亲属朋友们讲新冠系列第一场最合适不过。

讲座中触动我的地方很多。除了介绍公共政策的依据、病毒的来源以及药物和疫苗开发这些重要知识以外,还启发我跳出对个人际遇的纠结去想一些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和社会范围内发生的事情。比如冠状病毒在野生动物中存在和进化的时间可能已经八百年了,而这次引起大流行病的新冠病毒可能是几十年前产生的,去年底偶然间传播到人类社会引爆疫情。这让人敬畏自然,不知还存在多少未知的病毒可能在未来引发新的疫情,而人类对此有多少准备。另外我才知道即使有效的疫苗成功上市,苛刻的保存和运输条件也会导致疫苗普及的程度在医疗设施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地区的不平等现象,这正是国际发展和援助工作的契机。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次疫情暴露了很多事情,也可能改变很多事情,对于大流行病这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医疗资源的准备方面,各国应该都会积累经验,有助于减少未来疫情反复时的社会损失。

今年的疫情像一股洪流把许多人冲向了不同的方向。原本要相聚的人,要离别的人,在这一年许下愿望立下目标的人,时代的尘埃都或轻或重地落在了我们身上。隔离期间我个人也有过艰难的心路历程,曾经每天刷各种消息和数据,不定期在心大到恐慌之间摇摆,在抑郁的边缘反思人生中的各种错误。这种时期对人情的冷暖特别敏感,害怕孤独,渴望交流和支持,也希望去帮助他人。校友会组织的线上讲座正是疫情期间大家互助交流的很棒的方式,张震师兄最后讲到隔离期间保持心理健康的六条建议非常重要:1)多看正面的东西;2)别刷太多新闻;3)保持线上社交;4)做一些让自己内心平静的事情;5)保持规律的作息;6)帮助他人。我居然每一条都做到了,深感欣慰。

这是我听过的最享受的一场讲座,虽然电脑屏幕上放着各种专业术语和图表(虽然大部分图我还是看懂了),但全程笑着看,比追剧还津津有味。看讲座期间和过后听众们的踊跃交流和热烈反响,我想和我有同感的朋友们应该不在少数。最后真心感谢校友会的组织工作,感谢张震博士的精彩分享和汇泽的老练主持。希望同学们健康平安,疫苗早日上市。

We will meet again.


15级校友黄宇翔:收获很大的一次交流会!我最主要的三个收获分别是:1)冠状病毒演化史的知识得到了补充,了解了OC43的故事;2)疫苗开发的速度让人眼前一亮,期待冬季第二波来袭之前能研发出有效安全的疫苗;3)了解到了冠状病毒RNA proof reader的存在,对于快速突变的担忧减轻了不少。推荐大家都去读读David Cyranoski这周在Nature写的专栏科普哈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315-7),和交流会的内容一起食用风味更佳~再次感谢校友会的组织和张震校友的分享!


06级校友李芃芃:活动非常好,分享的内容深入浅出,对于不同专业和水平的听众都很友好。我自己感觉收获也很大。主持人和支持团队也都特别专业,虽然中间出现了小小的技术故障,但完全没有影响活动质量。希望看到类似的活动以系列的方式继续出现。

在此特殊时期,为更好服务校友,回应校友需求,我们还将继续推出相关讲座分享活动,有兴趣的同学敬请关注校友会公号后续发布的相关信息。下期活动将在美东时间5月16日(周六)晚七点举办,题为《临床视角下的美国新冠疫情》,详情及报名方式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ad more)查看。


文字:陶建立

编辑:彭竞宇 徐以安

北京大学新英格兰校友会

2020年5月12日

33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